智谷趨勢按:
  新華社20日發佈了一組《中國改革世界預期》稿件,共三篇,顯是為即將召開的兩會及今年的經濟改革定調。文中指出,改革措施將有效調整經濟與生態、增長與改革、市場與政府、債務與投資等多對重要關係。“這些領域的再平衡思路,有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所體現,並將構成今年中國經濟改革的主線。”
  文中值得關註的信息點有:
  1.官方已做好了充分的經濟增速下降預期,“為落實改革必然犧牲部分增速”。
  2.改革順序耐人尋味。官媒把改革分為兩類,一類是短期內會下拉經濟增長的,如遏制政府支出,削減過剩產能,去杠桿等措施;另一類是能迅速形成新經濟增長點的,如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鼓勵民間投資等。因此,“講究策略方法”很重要。“改革的短期效應取決於各類改革措施實施的先後次序,以及它們各自推進的速度。”
  3. 2014年熱錢流入和流出中國的風險並存。
  4.這組文章應是國務院思路的表達,城鎮化占了較大篇幅,占三分之一。不過,在表述上依然延續了審慎的語態,以“少交學費”形容之,多談挑戰與問題。
  5.就業是決策層考核的核心要素。結合李克強去年在工會的講話,就業的權重甚至超過增長率。在這組官方文章中,提到城鎮化時亦強調了這一點:創造穩定的就業才能使城鎮化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否則,恐怕會如《紐約時報》所擔心的那樣,“沒有與城鎮化相適應的就業機會,即使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將農民工留在城市,也可能會因失業形成城市中的貧民窟。”
  附原文:
  中國改革世界預期之一:透視中國經濟改革進取路徑
  ○新華社記者 傅雲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農曆馬年常被賦予“銳意進取”的意象,這恰契合了當前中國決策層的改革意願。
  李克強總理18日談及新一輪改革時指出,既要敢於擔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又要講究策略方法,因地制宜、試點先行、積微成著,漸進式推進,努力取得改革新突破。
  不少國際分析人士認同這種思路。他們認為,2014年的中國經濟處於落實相關改革議題的關鍵節點,需要堅定而穩健的改革措施,以便有效調整經濟與生態、增長與改革、市場與政府、債務與投資等多對重要關係。
  分析人士預計,這些領域的再平衡思路,有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所體現,並將構成今年中國經濟改革的主線。
  近期陸續結束的全國省級兩會上,有22個省份下調了今年GDP增長目標。一些機構判斷,這表明今年各地決心深化推進結構性調整,壓縮過剩產能,以便取得更加人本、生態的增長,但這卻難免拖累總體經濟增速。
  “經濟學人智庫預期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7.2%,而非7.5%或7.3%,”英國經濟學人集團中國首席代表許思濤告訴新華社記者,“改革與增長存在天然的矛盾,為落實改革必然犧牲部分增速。中國決策層容忍更低的經濟增速,恰恰證明其改革決心。”
  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增速放慢不一定是壞事,服務業創造每一個單位的產值,創造的就業機會要比製造業和建築業高出30%。這意味著,越來越依賴服務業拉動的中國經濟今後仍有條件保持較高增速,支撐就業市場。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改革與增長關係的複雜性還在於,不同領域的改革措施短期效果不盡相同。譬如,遏制政府支出,削減過剩產能,去杠桿等措施短期內會下拉經濟增長;相對而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鼓勵民間投資等改革則可能迅速形成新經濟增長點。這決定了,推進改革“必須講究策略方法”。
  就這個問題,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指出,改革的短期效應取決於各類改革措施實施的先後次序,以及它們各自推進的速度。他判斷,2014年中國將重點推進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財政改革。
  除增速和結構性改革議題外,信貸話題同樣引人關註。據央行新近發佈的數據,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2.58萬億元,創單月規模歷史新高。這削弱人們對經濟減速擔憂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對地方債務風險的擔憂。
  對此,麥格理基礎設施和有形資產投資基金東北亞地區負責人本·維預計,今年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將加緊整頓地方債、影子銀行市場,且會嚴密管控流動性。
  本·維認為,整頓行動短期看會抑制地方投資甚至誘發個別債務違約事件,但長期看卻會促進基建投資市場更加開放,為境內外私人投資者騰出更大參與空間。他同時指出,今年中國有望出台更多金融改革措施,以便糾正要素市場價格扭曲問題。
  談到中國改革的溢出效應,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邁克爾·安德魯指出,中國正從基於製造業的外向型經濟體向更依賴服務業和內需的成熟經濟體轉型,這長期看來既有利於中國經濟內在平衡也利好全球經濟再平衡。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伴隨結構性變革深化,中國需求的重心將從大宗商品領域轉向服務、技術等新領域,這將帶動澳大利亞這樣的資源大國剋服過分依賴單一產業導致的“荷蘭病”弊端。
  他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改革也利好其主要貿易投資伙伴的內部結構優化。
  誠然,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外需疲軟、產能過剩、債務風險、美國量寬政策退出等因素干擾,卻同時具備通脹溫和、就業市場穩定、改革思路明確等難得的優勢,可以說堅定深化改革恰逢其時。
  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2014年的中國經濟改革,只有馬上行動,才能馬到成功。
  中國改革世界預期之二:中國經濟突破疑問穩發展
  ○新華社記者 劉雲非
  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會否引發“中國式”債務危機、美聯儲開啟量化寬鬆退出會否衝擊中國樓市……在一些國際觀察人士的疑問中,2014年中國踏上改革新徵程。
  全球經濟陰晴不定,中國轉型之路漫漫,內外風險因素交織令多空激辯。觀點不同,但論者都試圖探究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以及隱含的深層次問題。而換個角度,“看空”者恰恰是預警者,利於決策層管控風險和實施有效宏觀治理。
  “中國經濟年增速在7%到8%,同時擁有很高的儲蓄率和充足的銀行存款,中國政府有能力償還政府債務,”標普主權評級部門董事總經理慕克吉如是說。標普稱不改變對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
  日本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擔心,新興市場外逃資金將中國作為避風港,加之人民幣仍有升值空間,涌入中國令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國家外匯管理局認為,2014年熱錢流入和流出中國的風險並存。
  而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看來,中國經濟基本面總體上未變。“研究判斷中國經濟運行的走勢一定要看基本面,一定要抓基本格局。這個基本格局就是中國的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建設的大格局仍然在推進過程中。這個推進過程,既產生巨大的投資需求,也會產生相應的消費需求,還會改進供給的效率。”
  2013年,中國經濟“軟著陸”,減速而未失速,增長率7.7%,消費價格增幅2.6%,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50%。此外,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升至46.1%,首超第二產業;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3.7%;農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高於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7%的增速。
  數據背後,調結構與轉方式悄然變化。從更長的時間跨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起伏中總能強勢增長,其“韌性”令人信服。究其原因,中國順“勢”而為:國際上應和平發展之勢,國內則合改革開放之勢。
  回顧歷史,中國經改的主線就是市場化。有學者直言,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順市場之勢激發經濟活力,這將給中國社會帶來深刻變化。“中國提出轉變增長方式已近20年,為什麼成效不夠顯著?根源就在於體制性障礙,”經濟學家吳敬璉說,市場化改革破題經濟轉型升級。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喬基姆·費爾斯也認為,中國將由傳統國有企業推動的高杠桿增長轉向全新的改革式增長。金融市場化以及個人和社會自由化投資將改進現有的資源配置效率,完成向消費主導式經濟增長的轉變。擺在政府眼前的大問題是如何推進改革的具體實施。
  從“國進民退”轉為“民進國強”,政府勢必要釐清與市場的邊界,為市場讓路。自今年3月1日起,工商總局將停止企業年檢。簡政放權舉措頻頻,政府不再大包大攬,角色向服務和監管者轉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不久預計,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分別增長7.5%和7.3%,比之前的預測值分別上調0.3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從近期公佈的數據看,年初中國經濟起步平穩,製造業、物價和外貿等總體向好。外部需求在改善,內部結構在優化,利好因素的積聚助於改善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對中國而言,改革之路挑戰巨大,不進則退。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協調好效率與公平,這是對決策層的真正考驗。
  中國改革世界預期之三:讓中國城鎮化少交“學費”
  ○新華社記者 <
 
(編輯:SN0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mnpmzai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